Spotlight

目前分類:社論 (1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Step1:若只想搜尋NYTIMES網站的資料,輸入site:nytimes.com
Step2:關鍵字前面加上波浪符號,輸入~college

chiaojung1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blog/article.php?id=3567


chiaojung1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chiaojung1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hiaojung1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hiaojung1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hiaojung1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濟也需要反恐維安

chiaojung1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米機」來了,H7N9也來了

chiaojung1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安倍經濟學的三箭挑戰

chiaojung1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chiaojung1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hiaojung1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hiaojung1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葉金川/受刑人的健康權

chiaojung1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洪蘭/時間換智慧 優雅老去又何妨?

chiaojung1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產學人才失衡,留不住優秀人才問題日趨嚴重,教育部為規劃具前瞻性與關鍵性的人才培育政策,去年7月籌組「人才培育白皮書指導委員會」,分成三組進行研議,並於日前提出人才培育白皮書專案計畫報告書,廣徵各界意見。面對全球化趨勢,國際人才移動已成常態,培育具國際競爭力的人才為大學教育重要任務。本次人才培育白皮書清楚揭示國際化目標內涵:博士生要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及職場所延攬的對象、碩士生要具備在國際職場工作的能力、大學生要成為各國一流研究所想錄取的對象。 過去兩年來,政府關注人才議題,但集中於海外人才的延攬,此次人才培育白皮書已跳脫國外來的方是國際人才的迷思,確認人才要自己培養才是長久之道,其方向值得肯定,但成效端賴配套機制的設計與落實。 具體而言,國際化人才培育可朝以下方向規劃。首先,儘速調整頂尖大學目標,以培養國際級人才為主,而非追求世界排名。目前國內多所頂尖大學已進入世界百大排名,但畢業的博士生卻有失業的風險,這種矛盾的社會現象,教育主管當局應帶頭深刻檢討個中問題。我們所謂的頂尖卓越,應是有靈魂的卓越;我們所追求的不是冰冷的數字、虛幻的排名,而應該是真正能培育出國際肯定的學者,讓社會看見希望,讓年輕人看到未來。 要提升國內博士生水準,需改變留學政策,重行調整教育資源配置。以教育部102年留學獎學金甄試為例,共計招考13個學群別、計200個以上學門,一般生預定錄取150名,獎學金期間最長二或三年,年支獎學金為1.6萬美元,投資不可謂不大。但能順利在國外一流大學完成學位並返國服務的比例並不高。未來應以選派國內優秀博士生為主,出國進修兩年以上,不僅可確定其學習動機,並能直接提升國內博士生達國際水準。 在國際專業人才部分,世界各國多以碩士為主。目前大學生欲攻讀碩士者眾,準備入學考時點逐漸提前,偏重學習專業課程,難以浸淫博雅教育,碩士班修習兩年,又要完成碩士學位論文,無暇體驗出國交換。因此,許多碩士畢業生學業成績雖佳,但欠缺視野與國際移動能力。未來需調整學制,改採碩士五年一貫制,落實2+1+2制度,意即兩年博雅教育、一年出國學習、再加上二年專業教育,當可培養兼備博雅底蘊、國際視野與專業創新的人才。進一步若能輔以專業領域國際認證,更可與國外教育環境無縫接軌。 在大學部教育方面,需提升大學生的國際視野與歷練,除了藉由通識教育的扎根,奠定思想全人的全球觀點外,更應透過第二外語的淬鍊,增進多元文化的包容,搭配交換、遊學、志工、實習的歷練,來擴展宏觀格局與視野。 至於在國際人才的內涵方面,更需均衡培養全球各區域的一流人才,深化各區域的研究與合作關係,回應國安、外交與經貿所需,避免將眼光只集中在歐美。我國為出口導向的海島型經濟體,對外貿易依存度高,深受國際政經情勢衝擊。面對東亞崛起、新興市場與金磚國家頭角崢嶸,我國更需培養多元國際人才,俾便在新一波全球區域經濟整合下,取得多邊經貿談判的話語權,搶攻關鍵戰略位置。 育才為高等教育的核心價值,國際化人才培育將為台灣開啟另一片國際揮灑天地,人才培育白皮書指出了一個正確的方向,教育部亟需對此有更積極的回應,舉凡高教資源的配置機制、適性教學的實踐方案、國際環境的形塑策略、多元人才的激勵誘因等都需儘快調整,特別是給在學的年輕人機會與舞台才是關鍵。 經濟日報/社論 2013.04.16

chiaojung1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hiaojung1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hiaojung1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chiaojung1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hiaojung1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